北京亦庄:主动融入京津冀 协同发展迈出新步伐

才疏学浅

  22日,记者从北京亦庄获悉:随着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北京亦庄立足北京高精尖产业主阵地优势,实现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共赢,179项政务服务事项在京津冀“同事同标”,52个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重大产业项目在亦庄新城台马片区落地,承接“三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近800项。

  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个率先突破领域之一,对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王文勇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北京亦庄紧抓产业协同,立足北京高精尖产业主阵地优势,与天津、河北联动,多领域开展广泛合作。

北京亦庄:主动融入京津冀 协同发展迈出新步伐

  围绕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北京亦庄与天津市武清区、东丽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织小米汽车、海纳川等5家新能源汽车整车、零部件企业赴两地开展供需精准对接会,支持双方产业对接合作、共同壮大;与天津市河北区战略合作,深度参与天津市都市核心区智能网联规模化应用示范区建设。共享国际化招商推介平台方面,借助世界机器人大会、北京微电子国际研讨会暨IC world大会在北京亦庄举办契机,组织举办京津冀专项领域产业对接会,形成京津冀一体化大招商推介格局;连续举办十届北京亦庄(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大会,成为展示并发布生命科学领域最新技术成果、推动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平台。

  机制与平台联合发力,产业协作成效明显。目前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产值占到北京亦庄工业总产值的42%;北京奔驰、小米汽车等整车企业持续推进核心零部件就近布局京津冀地区,其中仅北京奔驰就在京津冀有126家供应商;跨省自动驾驶物流已在京津塘高速北京段和天津段测试……王文勇说,北京亦庄将在夯实现有与津冀产业协作成果基础上不断拓展协作路径、创新合作方式、破解关键问题,主动融入京津冀“五群六链五廊”产业链图谱绘制工作,谋划重点协同任务落实、促进更多应用场景落地,延伸产业高质量发展空间。

  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2023年底,《关于北京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北京服务”的意见》出台,提出打造高效协同的京津冀一流营商环境,围绕商事制度、监管执法、政务服务、等重点领域,推动资源共享、同事同标、互认互通、高效协作、协同开放。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审批局副局长郭蓓蓓介绍,2020年国家层面出台“跨省通办”指导意见后,北京亦庄锁定企业群众办事需求,开展了与津冀的经开区政务服务协同的探索,与天津经开区开启了国家级经开区之间的首次“跨省通办”合作,目前两地已累计推出40个“跨省通办”事项。截至目前,在三地政务部门推动下,京津冀已先后推出共四批179项 “同事同标”事项,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

  在事项通办基础上,北京亦庄还创新了以“京津冀三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合作联盟”为载体的合作方式,构建国家级经开区协同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为全国积累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京津冀经验”,截至目前,京津冀14家经开区累计共享和发布超过250余项审批服务改革创新举措。下一步将着重围绕产业主体落地发展,探索规划数据共享、结果互认等政务服务协同举措。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棋局中,北京是“一核”,推动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两翼”联动发展。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台马片区(台湖、马驹桥),是亦庄新城建设的重要节点。在统一规划和开发建设亦庄新城过程中,北京亦庄不断加强对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服务与支撑,力争将台马片区打造为副中心科技创新的新引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局副局长姜智慧介绍,2023年11月,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正式挂牌运营。根据规划,以台湖区域为核心的32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展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先试,打造数据基础制度综合改革试验田、数据要素集聚区、数据产业发展高地。

  事实上,北京亦庄在台马片区持续布局重大产业项目,已落地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项目52个。马驹桥智造基地集成电路产业生态持续完善,聚集了制造、封测、装备、零部件及材料等集成电路产业链各环节产业项目23个,总投资近1000亿元;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加速布局,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4.0阶段将向北京市更大区域拓展;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加快推进,北京智慧电竞赛事中心、北投台湖产业园等6个城市更新项目,盘活土地45.73公顷……2023年,台马片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80.7亿元,同比增长8.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5.6亿元,同比增长28.41%。

  不仅如此,为进一步服务北京更好发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北京亦庄还建设一批有利于前沿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孵化载体,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入对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自2017年再次明确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以“三城一区”为主平台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来,“一区”累计承接‘三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近800项。(经济日报记者 杨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