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以平:擦亮“三张名片” 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兴业力量

才疏学浅

  “我们始终把金融服务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不断增强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将自身战略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相结合,坚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持续擦亮‘三张名片’,加快构建‘数字兴业’,以自身高质量发展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近日,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等一系列重大部署。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作为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兴业银行将如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陶以平结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体会以及兴业银行具体工作,谈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 

  《金融时报》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近年来,兴业银行在助企纾困、服务经济“稳增长”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陶以平: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兴业银行始终把金融服务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不断增强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发挥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作用,打好惠企纾困组合拳,全力以赴稳增长。 

  一是靠前发力增供给。我们将服务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认真落实中央一揽子稳经济政策,加大实体经济信贷投放力度。今年前三季度,贷款增加4057.48亿元,较年初增长9.16%。同时强化“集团军”作战,通过债券、理财、信托、租赁、基金等渠道为实体经济注入更多源头活水。 

  二是持续发力保主体。市场主体是实体经济的肌体细胞,稳市场主体就是稳经济。我们持续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行业企业纾困发展的金融支持,遵循“增量、提质、降本、增效”八字方针,应贷尽贷、应延尽延、应减尽减,携手广大小微企业共渡难关、赢得未来。到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近4000亿元,较年初增长超两倍。疫情发生以来,已累计为3.34万户小微企业办理延期还本付息超过920亿元。 

  三是精准发力促转型。坚持稳中求进,在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推动地方融资平台转型发展的同时,持续优化信贷结构,将更多金融资源向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新赛道新领域倾斜,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三季度末,制造业贷款、科创企业、绿色贷款分别较年初增长26.50%、49.23%、25.82%,均显著高于各项贷款增速,占对公贷款比重分别提升至22.09%、13.02%、22.78%。 

  四是多点发力稳消费。一方面,加大餐饮、住宿、文旅等消费服务市场主体纾困支持,因地制宜探索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全面提升财富管理服务能力,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另一方面,聚焦汽车金融、信用卡等个人消费贷以及个人经营贷等领域重点发力,提升零售信贷占比,同时充分发挥消费金融子公司专业优势、信用卡场景消费带动优势,促进消费有序恢复发展。 

  《金融时报》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财富管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请问兴业银行将如何发挥财富管理优势,做好共同富裕这一时代课题? 

  陶以平:作为财富管理的主力军,商业银行要提高站位、把握机遇,统筹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以高质量的财富管理服务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第一,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实体经济是财富创造的价值源泉,财富管理必须在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我们充分发挥财富管理的资产配置效应,持续优化资产配置、投资组合,引导更多资金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分享高质量增长红利,做大社会财富蛋糕。 

  第二,大力发展普惠型财富管理。我们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服务大众客群作为重中之重,持续增强财富管理普惠性,积极创设更多老百姓看得懂、买得起、拿得住、收得回的财富产品,紧密融入乡村振兴,更好满足中低收入群体资产保值增值需求。 

  第三,加快财富管理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为财富管理普惠化、大众化提供天然助力。我们持续打造“钱大掌柜”开放财富平台,借助数字技术重塑财富管理成本曲线、延伸服务触角,惠及更广大的长尾客群。 

  第四,积极参与养老第三支柱建设。顺应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账户、客群和渠道等优势,加快个人养老金业务布局,持续完善养老金融产品服务,实现老有所养,助推实现共同富裕。 

  《金融时报》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您曾提到,“新一轮五年发展数字化转型贯穿始终”,接下来,兴业银行在金融科技领域发力的重点将在哪里? 

  陶以平:兴业银行始终坚持“科技兴行”办行方略,持续推动信息科技从支持保障向引领创新转变,尤其是近年来,我们持续促改革、转理念、扩队伍、建平台、搭场景,从“网点兴业”到“数字兴业”迈出了坚实步伐。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服务“数字中国”建设,推动自身战略转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脚踏实地、久久为功,重点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是加快打造数字金融服务体系。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立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数字金融体系,将金融服务融入更多生产生活场景,加强场景互联、生态对接、数据共享,弥补“数字鸿沟”,破除信息不对称瓶颈,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可得性和便利度,重构客户结构、业务结构。 

  二是加快推进五大生态平台建设。持续完善“钱大掌柜”“兴业普惠”“银银平台”“兴业生活”“兴业管家”五大线上平台功能生态,实现数据共享、平台互融,不断提升客户体验,加快推动从产品主导向客户主导转变,构建更加开放多元的“数字兴业”。 

  三是加快企业级架构建设。双线并进,在推进传统系统迭代升级的同时,稳步构建企业级业务架构和IT架构,建设企业级的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并与各项经营管理工作有效衔接,提升经营管理的集成化、架构化和数字化水平。我们还面向未来,积极谋划推进“未来银行”工程建设。 

  四是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优化完善金融科技研究院运作体制机制,加大金融科技前瞻性研究与高水平技术攻关,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同时持续推进与外部共建联合创新实验室,探索高校、研究所联合创新机制,通过产学研联动进一步提升兴业银行科技生产力。 

  五是加快打造数字安保体系。稳步有序推进数字化转型,打造“多地多中心多活”的安全数字基础设施,加强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前瞻做好网络欺诈、网络攻击等新型风险防范,强化提升攻击溯源能力和安全应急响应能力,不断提高数字时代风险防控水平。 

  《金融时报》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作为国内绿色金融的先行者,兴业银行在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方面采取了哪些创新举措?未来又有怎样的规划和布局? 

  陶以平:作为国内绿色金融先行者,“绿色”是兴业银行的特色和优势所在,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将产生巨大绿色融资需求,我们这样一家“绿色银行”既大有可为,也应大有作为。我们将以“融资+融智”为载体,以“交易+做市”为抓手,以“碳权+碳汇”为标的,加快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一是加大金融供给。我们持续提升绿色金融战略高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集团一盘棋、多兵种作战,深化绿色金融产业链一体化经营,为实体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有力金融支持。截至9月末,已为4.7万名客户提供绿色融资余额1.6万亿元。 

  二是聚焦重点领域。将“降碳、减污、扩绿”作为绿色金融重点支持服务领域,目前这一领域融资余额超过1.1万亿元,在全部绿色融资余额占比超过70%,已取得显著成效。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融资支持,以实际行动呵护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三是发挥市场作用。首批参与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为碳市场和交易主体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以碳金融活跃碳交易,促进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形成。同时,积极推动各类环境权益市场建设,探索林权、碳汇等各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更多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四是用好政策工具。将绿色金融专业优势和支持政策相结合,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绿色低碳产业。比如,我们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为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领域的碳减排项目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目前,碳减排贷款余额超过260亿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兴业银行将锚定“双碳”目标,围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努力建设成为全市场一流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供应商,计划到2025年实现全行绿色融资余额翻一番,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更大兴业力量。 

  《金融时报》记者: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投资银行”是兴业重点打造的“三张名片”之一。兴业银行将如何继续发挥“商行+投行”优势,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高质量发展? 

  陶以平: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构建“科技、产业、资本”新三角循环,必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对此,要充分发挥银行在直接融资中的重要作用。 

  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将持续深化“商行+投行”战略,进一步提高金融供给适配性,推动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协同发展,促进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一是持续打造“债券银行”,深化推进“研、投、承、销、托”一体化建设,扩大债券融资规模,更好发挥债券市场直接融资作用。 

  二是加强集团协同联动,不断扩大投行生态圈,构建涵盖风险投资、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体系,更加有力服务科技自立自强。 

  三是畅通“投行―资管―财富”价值循环链条,打通投融资“任督二脉”,加速居民储蓄转化投资,以资金循环带动经济循环,引导资金和资源向新兴产业集聚,同步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四是加快推动从持有资产向管理资产转变,积极开展资产流转、表外撮合等业务,将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与金融市场高效对接,打造轻型投行。 

  (作者:本报记者 张冰洁 编辑:寇亚兵 余嘉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