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净环保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才疏学浅

龙净环保(600388)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环保行业

  1、煤电新建重启,推动煤电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从2022年开始,针对煤电的新建限制逐步放开,大型煤电机组的核准数量稳步上升。根据北极星火力发电网统计,2023年上半年全国共有81个煤电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其中41个煤电新建项目正式获得批准、开工和签约。对于存量煤电机组,一方面进行结构优化,按照延寿运行、淘汰关停、“关而不拆”转应急备用等方式进行统筹,退出部分落后产能;另一方面则持续推动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的“三改联动”,不断提升机组清洁能效水平。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我国煤电产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更体现出现阶段煤电仍将发挥能源电力安全“压舱石”的作用。

  随着煤电新建与改造项目大规模启动,与之配套的超低排放、节能改造市场需求大幅提升。本轮核准及开工的煤电机组,优先采用大容量、高参数、低能耗、调节能力好的“超临界”或“超超临界”发电机组技术,装机规模基本都在60万千瓦至100万千瓦,且全部要求实现烟气超低排放。这一市场变化推动了上半年煤电行业烟气除尘、脱硫脱硝及相关环保装备的招标采购需求,环保项目数量和体量均有明显上升。公司上半年紧跟煤电行业新建项目进展,抢抓市场机遇,积极主动出击,相继斩获一批煤电行业除尘、脱硫脱硝订单。

  2、水泥、焦化超低排放大幕拉开,释放新一轮市场需求。

  2023年6月15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水泥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和《关于推进实施焦化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针对水泥行业,征求意见稿提出了目标:到2025年底前,50%左右的水泥熟料产能完成改造;到2028年底前,全国力争80%左右水泥熟料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其指标针对所有生产环节――破碎、粉磨、配料、熟料煅烧、烘干、协同处置等,以及原料、燃料和产品储存运输。排放限制方面,要求颗粒物不高于10mg/立方米、二氧化硫不高于35mg/立方米、氮氧化物不高于50mg/立方米。焦化行业则要求到2025年底前,重点区域焦化企业力争80%左右产能完成改造;到2028年底前,重点区域焦化企业基本完成改造,全国力争80%左右产能完成改造。排放限制要求为颗粒物不高于10mg/立方米、二氧化硫不高于30mg/立方米、氮氧化物不高于150mg/立方米。

  继煤电行业后,非电相关行业超低排放已经被提上日程。本次发布超低排放征求意见,开启了水泥、焦化两个非电细分行业超低排放的大幕。标准方面,中国水泥协会于2022年批准发布了《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标准》,自当年7月开始实施;焦化行业则由中国炼焦行业协会发布了焦化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2025年实现碳达峰,2035年力争减碳30%,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针对水泥与焦化超低排放市场契机,公司全面开展行业项目需求梳理,依托在水泥窑烟气脱硝超低排放和焦化炉烟气深度治理方面的优势,全力开拓市场。

  (二)新能源行业

  1、光伏及风电维持高景气发展,成本逐步下降。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3年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3亿千瓦,达到13.22亿千瓦,同比增长18.2%,历史性超过煤电,约占我国总装机的48.8%。截止6月底,全国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分别达3.89亿千瓦、4.7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1.34万亿千瓦时,新能源发电及相关产业仍处在飞速发展阶段。

  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及发电量持续上升,成本则稳步下降。光伏方面,随着产业链的逐步成熟,竞争态势亦逐步加剧,产能快速扩张,叠加技术迭代带来的降本增效十分明显。同时,上游硅料产能逐步提升,价格持续下行,推动行业成本下降。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数据,6月以来,硅料价格加速下跌,各类硅料月累计跌幅近50%。风电方面,陆上及海上风电价格仍处于下降通道中。由于行业竞争激烈,鉴于风机大型化等趋势,风电项目中标价格的下降也让风电的度电成本有所下降。同时,钢材价格的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风电机组成本下降。据中钢协监测,中国上半年钢材价格指数(CSPI)平均值为113.21点,同比下降15.4%。由于塔筒及叶片成本占风电机组总成本的约50%,且基本由钢结构产品制成,因此钢材价格下跌进一步推动风电整体成本的下降。随着光伏及风电成本的下降,运营方的效益将有所提高,公司上半年抢抓光伏及风电成本的下降契机,抓紧推进风光项目建设进度,力求实现效益最大化。

  2、新型储能市场空间广阔,需求持续增长,行业竞争激烈。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止今年6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超过1,733万千瓦/3,580万千瓦时。1-6月,新投运装机规模约863万千瓦/1,772万千瓦时,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总和,新投运新型储能拉动直接投资超过300亿元人民币。据北极星储能网统计,上半年共有超300个储能项目开标,国内储能市场需求正极速扩张,储能招投标市场也迎来了巨大的需求增量。兴业研究公司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中标规模超过14.10GW/31.1GWh,同比增加327%,处于快速增长状态。

  近两年来储能行业热度有目共睹,除了传统能源企业加大布局力度外,还吸引了许多不同行业的企业“跨界”进入储能领域,包括服装、白酒、陶瓷、科技、物流、建筑及房地产等行业,更进一步提升了储能市场热度。传统能源企业积极布局,加上大量新进入者参与,储能行业竞争十分激烈。据北极星储能网统计,上半年储能系统EPC和储能系统采购价总体上呈现下降态势,储能系统均价下降超30%,这其中有部分原因是上游锂价持续走低,致使储能成本压力得到一定程度释放。公司储能电芯产线目前尚处于建设阶段,储能电池PACK与系统集成生产线建设已基本完工,前端市场开拓工作已经全面铺开,开展商务合作与洽谈,并已参与多个项目投标,积累行业经验。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上半年主要经营指标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保持稳健经营和规模性收益,实现营业收入49.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4.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09%。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9,029.8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5.83%,经营性现金流明显改善。公司总资产达到256.73亿元,净资产达到77.23亿元,企业净资产规模再创新高。2023年上半年,公司签订工程合同共计59.03亿元,同比增长7.52%;签订储能系统及设备销售合同4307.75万元,实现从零到壹的突破。期末在手工程合同达到202.58亿元,在手工程及运营合同将为公司持续的规模性盈利和业务规模的稳步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公司环保装备制造及工程实现收入44.33亿元,同比上升1.91%,毛利率25.56%,环保装备制造及工程毛利率水平提高。运营项目实现收入3.65亿元,毛利率26.95%,运营项目毛利率稳中有升。清洁能源业务实现收入1,209.22万元,毛利率49.17%,公司正积极加快清洁能源发展脚步,为未来持续发展带来稳定收入。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资产负债率为69.00%,比上年末减少2.32个百分点。公司负债总额177.14亿元,其中合同负债64.09亿元,占负债总额的36.18%;有息负债率为21.62%,有息负债比例处于较低水平。

  (二)环保业务底盘稳固,新能源业务加快推进

  2023年上半年,煤电行业迎来了政策“小阳春”。为抢抓市场机遇,环保板块各团队积极应对,获得多个超亿元合同项目。电除尘团队依托技术与业绩优势,连续中标多台60万千瓦以上机组项目,湿法脱硫团队、电控团队等多个业务单元在煤电环保治理市场中均有较好业绩表现。非电行业上半年由于钢铁、水泥等行业景气度较低,环保项目拓展受到一定影响,公司全面加强项目风险识别与管控,全力争取高质量合同,同时继续深度挖掘存量市场,提升项目执行和交付能力,努力冲刺年度目标。

  新能源业务顺利推进。风光业务方面,新疆克州乌恰县一期300MW光伏、黑龙江多铜一期200MW风光、塞尔维亚光伏、圭亚那光伏等多个项目按计划建设中。新疆克州乌恰县二期300MW与三期400MW光伏、黑龙江多铜二期300MW风电、内蒙古巴彦淖尔光伏等项目已完成备案。湖南道县风电、山西繁峙县风电、西藏拉果地区“零碳提锂”源网荷储,非洲碧沙光伏、赞比亚光伏等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可研及备案等前期工作。

  储能业务方面,争分夺秒推进储能电芯量产线与中试线建设,配套基建工程总体进展顺利。储能电池PACK与系统集成生产线建设已基本完工,生产团队人员已完成配置与培训,市场人员全面推进营销活动。

  (三)重点改革任务全面推进,持续提升管理水平

  深化改革者远。公司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优化管理体系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现金流、资产结构等明显改善;合同质量提升,带动毛利率增长;精益化管理下,项目效率和效益有所提高。

  上半年公司明确列出七大改革任务,涉及财务、人力、科研、运营、审计、信息化等多个方面,旨在以简洁、规范、高效和有效控制经营风险、控制成本为基本原则,建立支撑龙净高质量发展的集团化管理架构。依据公司提升运营管理能力要求,上半年修订并发布了一系列重要的制度性管理文件,包括经济责任制、市场营销管理、监督管理、印章管理、投资管理、安全管理、员工招聘管理等多项制度。按照改革任务要求,公司明确改革任务清单和时间表,逐项推进落实,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四)顺利收回投资华泰保险股权转让款

  经过不懈努力,公司于6月21日成功收回投资华泰保险股权转让款14.10亿元,公司历史遗留的最大问题得到解决,风险得以排除。华泰保险事项的妥善解决,进一步改善了公司现金流水平和财务结构,为业务拓展带来积极影响。

龙净环保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五)其他重要事项

  公司股票已撤销其他风险警示,同时,全面启动再融资工作,拟募集资金15.42亿元,由控股股东紫金矿业(601899)全额认购增发股份。通过本次定增,紫金矿业的控制权将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不仅表明控股股东对公司长期价值的高度认可和未来持续发展的坚定信心,同时有利于公司增强自身资金实力,优化财务结构,未来公司抵御风险以及持续经营的能力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风险因素

  中国经济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后,许多产业出现产能过剩。上半年以来,受多重因素影响,钢铁、冶金、水泥等非电相关行业整体表现较为疲软,新建项目减少或推迟,后端的环保治理需求有所下降。在增量市场减少的背景下,公司积极从存量市场中挖掘潜在机会,在技术创新、施工经验及交付能力等方面发挥优势;同时持续跟进水泥、焦化行业的超低排放进展,提前布局。非电大气环保市场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前新能源市场尤其是储能行业竞争激烈。储能行业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较强,具备规模效应、技术研发实力等优势。但储能市场空间广阔,且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具备较大增长空间。面对市场竞争,公司新能源板块各团队全面启动市场调研与跟踪,及时掌握市场和技术最新动态。参与各项技术交流与商务投标,上半年公司储能业务已实现订单落地。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技高一筹

  龙净始终以创新为理念,长期坚持“技高一筹”战略,建设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环境保护工业烟尘治理技术中心等一系列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优化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持续占领技术制高点,构建稳定的技术核心竞争力。上半年公司围绕“环保+新能源”双轮驱动主题,强化现有环保技术研发工作,同步启动新能源板块科研体系建设。在集团总部技术中心的组织下,新能源各业务团队完成2023-2025年科技发展规划,全面导入集团成熟的专利管理、科研计划、风险管控等管理模式,加快打造新能源研发体系。

  (二)卓越运营

  龙净坚持不断提升公司运营管理水平,倡导机构、人员、流程和规则以简洁为美,把控风险,务实高效。公司始终坚持“客户至上”和“现金流为王”理念,加强供应链和设计制造、安装交付等全流程管理能力,实现管理竞争优势。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推广信息化管理工具,全面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结合外部环境变化和公司自身实际,不断推进管理改革与创新,构建起规范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并不断优化提升,让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实现管理赋能。

  (三)市场先行

  龙净始终坚持“市场先行”的管理理念,业务活动均要求紧紧围绕提升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展开,在业务拓展、项目承接、科技创新上紧跟市场变化,提前预判和布局,主动出击抢抓市场机遇。通过多年实践与创新,公司在电力、钢铁、水泥、石化等多个行业已累计了丰富的客户资源,并建立起完整高效的市场营销管理体系。2023年上半年公司修订完善了《销售合同质量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进一步助推公司市场营销能力及管理迈上新台阶。龙净的技术产品在众多行业与知名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产品遍销全国,并出口全球四十多个国家与地区。

  (四)文化引领

  上半年,依据龙净成立五十多年来的历史和实践,结合当前公司面临的新形势及确立的新战略,在原有企业文化体系的基础上,开展企业文化再造,推出新版企业文化体系。更新后的企业文化重点包括:企业使命为净化环境,保护气候,珍爱大自然;企业愿景为依靠技高一筹和卓越运营,创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环保装备及新能源企业;价值观为持续深化改革、坚持创新驱动、尊重市场规律、推进卓越运营、推动共同发展;“三坚持”为坚持结果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企业文化更新后,公司积极开展企业文化宣贯工作,制作新版企业文化手册、宣传海报等各类宣贯材料,便于通过不同媒介宣传展示。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龙净新版企业文化是公司在新时代面临新形势的背景下提出的文化发展纲领,是构建龙净核心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是新时期引领全体龙净人继续奋斗的力量源泉,将进一步增强团队凝聚力,助推公司高质量发展。

  (五)高端制造

  龙净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大气污染治理设备研发制造企业,拥有扎实的设备设计、生产制造、安装与运维能力,旨在为客户提供可靠稳定、科技先进的环保装备。注重通过规模化经营实现成本制造优势,贴近产品销售市场或原材料市场,在西安、武汉、厦门、宿迁、天津、盐城、新疆等11个城市建设研发和生产基地,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形成东、西、南、北、中,辐射全国的产业布局。新能源板块业务产品制造采用先进、稳定的生产工艺,确保产品性能质量,全面打造公司智能制造样板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