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信基金总裁张军红: 三大战略转型助发展 让投资者买得对拿得住

才疏学浅

建信基金/供图 本版制图:周靖宇

证券时报记者 余世鹏

2023年是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第25个年头,也是建信基金成立18周年。在“成人礼”之际,建信基金斩获了证券时报颁发的“2022年度十大明星基金公司奖”和“三年股票投资明星基金公司奖”。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3年上半年,建信基金公募管理规模接近7500亿元,全行业排名第13名。

近日,建信基金总裁张军红在接受证券时报采访团采访时表示,当前,公募基金行业处于由高速成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在此背景下,建信基金去年提出了三大转型发展战略:一是做大做强非货业务,二是积极拓展对公财富管理蓝海,三是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在管理好产品的同时,做好投资者的陪伴。通过有温度的服务,帮助投资者既买得对,又拿得住,提升投资者获得感。

全力发展权益投资

张军红在回顾建信基金发展历史时表示,在建信基金成立的起步阶段,货币基金为公司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现金管理及固收类业务一直是建信基金的强项。“但也要看到,建信基金需要进一步做大做强,要不断发力非货币基金尤其是权益基金,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据张军红介绍,近年来,建信基金有意识地降低了货币基金的考核权重,特别是从2023年开始不再将货币基金投资业绩纳入考核,同时推动非货投资部门加大在投资业绩上的考核权重。

据记者了解,在近几年行业发展浪潮下,建信基金也在逐步加大权益业务布局。张军红表示,为满足投资者日益提升的多元化资产配置需求,建信基金在长期的投资实践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多资产投资能力,“这几年我们在权益投资方面进行了大量布局,包括投研平台搭建、投资流程梳理、投研互动、考核机制等多个方面”。根据银河证券发布的《公募基金管理人长期主动股票投资管理能力榜单》,截至2022年末,建信基金过去5年、4年和3年主动股票投资管理能力均位居行业前5名。

权益投资实力是衡量一家资管公司的重要指标。张军红表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市场对建信基金的固有印象是‘强固收’。一方面,我们在长期投资实践中形成了纯债、中短债、‘固收+’等较完整的固收投资体系,巩固了传统优势;但另一方面,在过去的4到5年间,我们通过一系列的组织架构调整和投研一体化建设,已形成以非货、战略业务发展为导向,研究、交易平台为支撑的‘3+3+3+1’投研体系,全力促进权益投资发展。”

在张军红看来,权益投资能力建设的背后,是产品、人员、机制三个维度协同下对投研平台价值的深度挖掘,对此他提出三点战略设想:

首先,投研组织架构管理与产品体系设计形成呼应。建信基金的投研条线在垂直部门划分之外,还根据投研人员所擅长的领域横向划分为宏观策略、周期、制造、消费、科技等七个大组,每个领域的产品布局按照行业基金、风格主题基金、全市场基金形成三级体系。

其次,打造专业优先、开放包容的投研文化。研究员在深耕的领域内挖掘超额收益,有意淡化在仓位选择与行业比较方面的要求,有效降低了从研究转型到投资的初期难度,通过持续挖掘优秀研究员的能力,打通职业上升通路。

再次,设立模块化的考核机制,例如设立相对行业基准的超额收益考核机制,鼓励基金经理在行业平均收益之上创造更多超额收益等,让投研人员对平台的每一种贡献都被看到。

持续探索

对公财富管理新蓝海

除做大做强非货业务,建信基金还积极拓展对公财富管理蓝海,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更加坚定地迈出高质量发展步伐。

“近年来,建信基金坚持探索对公财富管理业务,为金融业、制造业、房地产业、建筑业及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优质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提供综合化、定制化、专业化的财富管理服务。同时,丰富对公场景建设,协调母行推进以对公资管平台‘龙智赢’基金版为代表的对公线上业务,积极解决对公营销中的痛点和堵点。”张军红表示。

他认为,从整个资管行业来看,全民财富管理时代,在做大做强财富管理方面,银行系公募具有一定优势。建信基金也将积极协同母行,助力大财富管理业务的布局和发展。例如,在对企业的资质判断、信用风险评价等方面,可以积极提供理念、技术和工具,通过这种分享,产生1+1>2的效果。

作为一家中外合资公募基金公司,跨境资产管理也一直是建信基金的战略业务。建信基金自2008年就开始作为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从事境外证券投资管理业务。张军红表示:“我们在中国香港设立子公司,以中国香港作为海外业务桥头堡,积极与境外主权基金和资管机构开展交流和合作。目前,建信资产管理(香港)已具备中国香港的资产管理牌照,在爱尔兰发行了首只中国新能源(600617)主题UCITs基金,借此向全球投资者传达中国碳中和决心和巨大投资机会。未来,我们也将继续携手中外股东,利用好中国香港子公司平台,更好地服务投资者全球化资产配置需求。”

科技带来发展加速度

“过去几年,我们看到了金融科技带给资管行业的颠覆式创新,科技给投资插上数字化的翅膀。特别是在基金公司内部的跨部门协调、沟通,以及业务运作流程优化、梳理等方面,带来发展加速度,进而达到提前识别、最终避免风险的效果。”张军红表示,建信基金公司已成立数字化经营委员会,借助金融科技力量,不断提升投研系统化和智能化水平,持续提高公司价值创造能力,现已形成以投研量化平台、数字化基金分析平台、投顾业务系统等为核心的矩阵式投研体系。

“金融科技的赋能不仅体现在投研工作的效率提升上,对投研全面管理能力的强化也有显著帮助。在多次迭代后,我们金融科技系统的建设已经从‘赋能投资研究’的前端应用,进一步扩展到产品设计、投研管理、合规管理的前中后台监测与评价。”张军红说。

建信基金从金融科技赋能中延伸出来的发展亮点,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是更具生命力的产品布局。据张军红介绍,近年来在业务效率提升之下,建信基金已构建起“正金字塔”型产品体系,全面布局现金管理、固定收益、被动指数、主动权益、公募FOF(基金中的基金)、养老FOF、另类投资、公募REITs等各类产品,覆盖A股、港股、美股等不同市场;同时,不断丰富产品类型,升级客户资产配置“工具箱”。

二是更合理的投研战略。在投资管理过程中,建信基金会在业绩和规模之间进行一定的平衡和取舍。投资端的精细化研究和负债端的大规模管理,兼顾两者有较大难度,相比短期规模扩张,建信基金更聚焦基于自己的投资框架和能力圈去管理基金,找到适合的资金容量。张军红表示,对建信基金来说,400亿元的主动权益规模和当前整体发展是比较匹配的,把这400亿元规模的质量做好后,再逐步增长到500亿元、600亿元,实现规模的合理有序增长,“我们更看重的是与投资者之间建立长期的信任托付关系,通过更佳的持有体验来实现规模的可持续性积累,就像酒越酿越醇,这正是当前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三是更规范的业务管理。“合规是资管机构赖以生存的生命线,自公司成立以来,持续完善制度建设,在基本制度、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三个层面已形成近三百项规章制度。建信基金以‘合规创造价值’的理念、‘人人合规’的信念守住一切经营活动的底线,甚至创造经营活动的‘高线’,以严格的自律行为践行合规文化,多方位培育员工遵规守纪的意识和职业操守。去年,公司成立风险管理与内控合规委员会,不断加强风险合规专业能力建设,提高预测、揭示、防范和处置风险的能力。”张军红说。

让投资者买得对拿得住

建信基金发展的战略规划,实际上是放在基金行业乃至整个大资管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展开的。

经过25年的艰辛探索和持久努力,公募基金已成为居民重要的资产配置方向,在让投资者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红利的同时,又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中的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过去几年,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蓝图正徐徐展开,包括管理人新规和薪酬管理指引发布、基金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指引出台、公募基金费率改革,一系列制度建设不断夯实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关系千家万户的个人养老金第三支柱、创新型理财新工具同业存单基金、受到各类资金追捧的公募REITs以及越来越主流化的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投资,也正在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构建新的蓝海。”张军红说。

那么下一阶段,该从哪些方面进一步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事实上,公募基金行业各方也正在共同努力,重视中长期投资业绩,让价值投资、长期投资以及资产配置理念逐步深入人心,通过投顾服务将基金产品作为有效的资产配置工具,更好地满足投资者的财富管理需求。”张军红表示,公募基金的高质量发展,最重要是要持续提升持有人获得感,这决定了公募基金在大资管领域中的核心竞争力,以及自身发展的内驱力,“从服务角度看,我们要牢固树立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的营销理念,践行‘逆向销售’,发力持续营销,加快从‘重销量’向‘重保有’转变。”

基于此,张军红认为,资产管理机构在提高投资者风险意识、传播正确理财观念、提高投资者持有体验上还有很多功课要做。要解决“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这一痛点,既要做好产品收益,又要做好投资者陪伴。

对此,近年来,建信基金围绕提升投资者获得感,在产品设计优化、投资成果转化、投顾业务深化等方面持续发力,逐渐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型,重视客户盈利体验,帮助投资者既要买得对,又要拿得住,让投资者将基金业绩转化成自身收益,力争成为受投资者尊敬的资产管理行业“百年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