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清洁能源领域长期以来的参与者、建设者之一,新奥在2010年就提出了泛能理念,倡导从用户需求出发,因地制宜,清洁能源优先,多能互补,构建以能量全价值链开发利用为核心的用供能一体化能源系统。近年来,新奥以泛能理念为牵引,在提供综合能源服务的基础上,利用数智技术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帮助用户建立碳管理能力,这种基于数智化平台的能碳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正在成为助力“双碳”目标达成的有效方式。
11月15日,被誉为“中国科技第一展”的第25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简称“高交会”)在深圳开幕。新奥在本届高交会的全球清洁能源创新博览会,展示了在建筑、工厂、园区等场景下为客户提供能碳一体化解决方案的系列实践成果。
新奥能源首席战略总监邢璐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从用户出发 以数智赋能 助力城市低碳绿色发展》的演讲。邢璐表示,在“双碳”“数字中国”大背景下,城市的发展以能源为
重要引擎,同时城市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成为低碳发展与数智技术融合的最佳实践场景。随着“双碳”战略的逐步落地和数智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基于在能源领域深耕30余年的产业实践,新奥提出以泛能理念为牵引,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宗旨,以能源碳排放场景为抓手,依托数智化平台,充分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挥政策、技术、机制的协同效应,协助用户进行能源系统的低碳智慧升级。
物联链接数智监管 破解传统建筑降碳难题
建筑用能场景多且分散,传统建筑在用能管理上存在着系统投资和用能成本高、运行人员专业能力低、设备维护不到位、自动化水平低等痛点。新奥通过物联设备链接所有建筑用能场景,监测分析设备的运行状态及环境参数,通过用供一体化能效管理系统智能预测能源需求,提升建筑“荷、源、网、储”协同控制能力,实时优化能源出力,智能控制用能端设施,实现建筑用能供能的智慧调节和匹配。
在具体业务上,新奥通过供气、供电、供冷、供热等服务切入用户的能源管理,基于物联和数智系统落地能碳一体化解决方案,从而提升建筑的能碳效率。长沙黄花机场、北京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廊坊)市民服务中心、青岛红树林度假酒店都是新奥在低碳建筑方面的成功案例。
数智化手段优化生产工艺 助力工厂绿色发展
随着“双碳”战略的逐步推进,工厂等企业类客户的减碳压力与日俱增。新奥从用户需求出发,通过数智化手段优化生产工艺与用能模式,结合当地资源禀赋,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为工厂提供低碳智慧解决方案。
在与新奥合作前,浙江的一家纺织企业面临着能源管理手段传统、数智化程度低的痛点,这也是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新奥首先为该企业提供蒸汽服务,并以此切入,为企业量身定制了能碳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其中包括低碳数字平台、中水回收利用、用电服务等一揽子服务。方案实施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获取率提升了50%以上,温度、湿度以及全流程实时的能耗数据一目了然。数据准确性的提高,使得企业得以按需灵活生成智能报表,从而显著提升了管理效率,降低了能耗和人工成本。此外,企业碳排监测与分析的实现,也为中后期的碳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
碳智融合统筹规划 打造低碳园区和城市
园区类用户面临的痛点是缺乏统筹规划,“双碳”路径不清晰,能源管理不够智能且缺乏有效监管,企业之间在用供能方面单打独斗,没有形成协同和规模效应。在新奥看来,园区及城市的“双碳”落地,需要规划牵引、分布实施、智慧运营,系统性地提供多类低碳能源和服务,从而在能源配套上进行升级改造,打造绿色、低碳园区和城市。截至目前,新奥能碳一体解决方案已经在安徽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浙江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天津武清京滨工业园等项目中落地。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廊坊片区是新奥能碳一体化解决方案在零碳城市方面的典型案例。该项目占地100平方公里,是我国唯一以航空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经开区,旨在打造“国际临空、数字临空、零碳临空”。新奥在协助政府制定项目规划时融入了“碳”“智”的顶层设计,依托数智化平台,因地制宜、多能互补满足不同业态的用能需求,逐步构建用供一体的能源管理系统。项目全面实施后,经济区将在燃气、热力、供冷等基础设施上实现智能化运营,达到降低能耗、节省人工、减少隐患等目的。据了解,该项目曾入选国家能源局、工信部《能源领域5G典型案例汇编》,“城市清洁高效供能十大典型项目”。
截至2023年上半年,新奥给76个园区、2503个工业客户、619个公建客户提供清洁能源和服务,给1360万平米居民用户提供清洁供暖服务,其中含有可再生能源项目占比达46.8%。已实现年供能量320亿kWh,年降低能源消耗量254万吨标煤,每年可助力社会及客户碳减排980余万吨。在“双碳”大目标下,传统产业亟需进行数智化升级以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而能源企业在其中担负着重要历史使命。以数智赋能,新奥的能碳一体化解决方案,对建筑、企业及园区达成“双碳”目标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