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哲云: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则不成。从历史观照当下,翻开今天的法治文本,一个个大写的“民”字,跃然而出。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出现在最高检工作报告中的这一金句,释放出“让好人得到保护、让坏人受到惩罚”的强烈信号!“努力让每一部法律都满载民意、贴近民生、顺应民心”,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这三个“民”字,浓浓的为民情怀直抵人心。
品味两份工作报告,有一条脉络贯穿其中――立足人民关切、做足民生文章。“民脉”伸延到立法层面,“立法为民”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登台亮相。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举凡所涉,无不载满了民意、写满了民情,预示着法律体系“经脉”正在不断向民生细微处覆盖。制定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修改慈善法、审议学前教育法、学位法草案和传染病防治法……这些当下“亮度”最大、“热度”最高,与百姓幸福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议题赫然在列。
用法治勾勒更有质感的民生图景,离不开人民代表潜心描绘。法贵惠民,立人民需要的法、人民拥护的法,既要“登高望远”,又要“脚沾泥土”。于前者,不少代表委员都是各领域各行业的行家里手,在全国两会这个议政建言的最高殿堂上,务必以更高的站位、更高的水准,拿出更多“硬核”建议,助力高质量立法,为良法善治奠定基石;于后者,千言万语从千家万户中来,想听到原汁原味的基层声音,想了解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广大代表就要脚沾泥土,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让民情民意越过千山万水来到国家立法机关,确保立法更接地气、更察民情、更惠民生。
从两会扫描中国,你可以感受到以人为本的法治脉搏,看到人民至上的政治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