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法院’的调解期是一个月。如果调解顺利的话,我们在一个月内经过司法确认后就可以取得生效的文书。相较于诉讼而言,结案时间更快。而且‘政协+法院 ’的调解工作是不收取任何调解费用的,从诉讼成本来看也优于其他调解机制。”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山区政协委员、区政协特邀调解员、律师祁文魁近日向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民主协商纳入社会治理体系。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和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打造“政协+法院”调解模式,推动民主协商、法治保障两种力量相向而行、同频共振,逐步构建起诉前调解的新机制新格局,“政协+法院”正在成为多元解纷和诉源治理的重要力量。
创新模式 回应呼声
这项创新的调解模式是从包头市起源的。为了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便捷”的呼声,2022年5月,包头市政协与市中级人民法院共同印发《关于推进民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实施方案》,开始在全市推行“政协+法院”多元解纷工作,土默特右旗人民法院成为了全市试点法院之一。随后,土默特右旗“政协+法院”纠纷调解室正式挂牌,开启了政协和人民法院配合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新实践。
社会纠纷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任何社会都不可能通过单纯增加司法供给来满足不断增长的解纷需求。最大限度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解决在诉前,正是“政协+法院”民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立的初衷。
土默特右旗政协特邀调解员奇莎日娜(身着白衣女士)和李保军(身着西服男士)正在参与旗人民法院案件调解。(中国经济网记者 邓浩/摄)
“我本身是物业公司负责人,所以对这个行业比较熟悉。”土默特右旗政协委员李瑞介绍说,作为旗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一年多来他参与了多次物业纠纷化解,其中一起案件尤其让他印象深刻。某小区物业公司因小区部分业主拒交物业服务费,将18户业主起诉至法院。调解过程中,李瑞认真倾听业主的心声,同时向业主解释相关合同的法律效力,并向物业公司指出了沟通态度问题等服务瑕疵,建议物业公司作出承诺并予以调整,他始终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互谅互让。经过李瑞和法院调解员的多次电话及现场沟通,18名业主最终同意交纳物业费并当场履行,为这起案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我们是政协委员,群众有什么心里话也愿意和我们说。”李瑞表示。
“我们的‘政协+法院’诉前调解模式能够发挥政协委员身份及专业优势,在百姓当中很受欢迎,调解的成功率也比较高。”土默特右旗人民法院副院长谢静说。据了解,土默特右旗“政协+法院”机制运行至今,共计调解案件730件,调解成功522件,调解成功率71.5%,有效赋能基层治理。
全面推行 延伸触角
青山区政协特邀调解员目前有60人,祁文魁也是其中之一。“参与调解工作,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是我们作为政协委员的责任。我很乐意参与这项工作。”他表示,作为一名律师,在调解过程中,他会对案情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双方权利义务关系、合同效力、举证责任分配等。“我们从专业角度进行释法说明,双方会更愿意接受调解,这样也有利于调解工作的开展和调解结论的出具。”
“之前案件的调解成功率一般在40%到50%之间,随着‘政协+法院’机制的运行,案件调解成功率提高了10%左右。同时,去年立案率同比下降4.5%左右,有效缓解了青山法院的办案压力。”青山区人民法院副院长马文基介绍说。
包头市青山区社会治理中心工作人员在介绍法治青山小程序“24小时无人律所”服务。(中国经济网记者 邓浩/摄)
2023年,包头市政协深化“政协+法院”工作机制,出台《民商事纠纷多元化解特邀调解员管理考核实施细则》、《推进民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工作联络沟通机制》,积极推动各旗县区政协全面落实“政协+法院”民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部分旗县区在法院、乡镇、社区分别建立“诉前调解室”、“民商事纠纷调解室”、“流动调解室”,多元解纷的触角进一步向群众“家门口”延伸。
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2023年包头市县两级政协特邀调解员由31人增至215人,全年成功调解民商事纠纷570件。目前,“政协+法院”民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已在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政协和法院全面推行。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三级政协1064名特邀调解员共成功调解案件3791件。这项创新工作也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的充分肯定。
“为群众解决矛盾的过程就是发现社会治理问题的过程。”内蒙古自治区政协一位分管领导表示,“政协+法院”是政协委员履职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也是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有效途径。(中国经济网记者 邓浩)
(“理响中国・讲好‘中国式商量’故事”网络主题采访活动由人民政协网承办,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