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年中,不少外资机构纷纷公布下半年乃至更长期的在华投资发展计划,不仅外资企业表达了在华增资、扩产、加大研发投入等意向,外资金融机构也加仓人民币资产。业内人士指出,在经济稳步向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中国市场还将释放更大吸引力,吸引优质外资长期在华发展。
监管部门最近批准农银理财与法国巴黎资产管理控股公司合资筹建的法巴农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开业,至此,我国开业运营的外方控股的合资理财公司将达到5家。天眼查数据显示,摩根士丹利基金近日将注册资本从2.5亿元扩充至6亿元。
德意志银行中国债务资本市场主管方中睿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两年德银中国在牌照申请、业务能力搭建和团队建设上大量投入,未来还会持续。“我们看好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与结构转型的机遇,对中国业务非常有信心。”
方中睿表示,已观察到新能源汽车、化工医疗等行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不少欧洲企业持续对中国市场投资。今年以来这方面动能更为明显,在与很多企业就新一轮对华投资的融资计划进行沟通中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考虑通过境内市场来融资。
中国不单单是至关重要的市场,更被一些外资企业视作创新引擎。前不久,保时捷宣布战略投资中国能源数字化公司电享科技,加速智慧充电网络布局。保时捷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柯时迈介绍,保时捷中国已经从销售主力转变为公司的全球创新中心。
“过去几年,中国在汽车领域的快速发展令人惊叹。”柯时迈说,中国是这一领域的关键生产中心和销售市场,保时捷中国正驶入电气化快车道,将为此做足准备。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在全球跨国投资低迷的背景下,叠加高基数影响,中国吸收外资保持基本稳定,上半年实际使用外资7036.5亿元。引资质量持续提升,高技术产业引资增长7.9%,高技术制造业引资增速更是达到28.8%。此外,新设外资企业数量出现快速增长,上半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4万家,增长35.7%。
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朱冰在近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近期,商务部注意到跨国公司高管出现了持续“访华潮”,全面深入考察中国的营商环境,寻求投资合作的新机遇。跨国公司普遍表示,中国市场蕴含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国市场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将持续加码在华投资,深耕中国市场。
德国海外商会联盟·大中华区副总裁徐晶波介绍,根据商会近期对约300家德国企业的调研,55%的德国企业计划在两年内进一步增加在华投资。他们做出如此选择,主要是为了保持在中国的市场竞争力,以及受益于中国市场的增长潜力。
中国贸促会对来自全国26个省区市的近800家外资企业的调研也显示,近七成受访外资企业看好未来五年中国市场前景,超九成受访外资企业认为中国市场吸引力上升或持平,超八成受访外资企业预期今年在华投资利润率将持平或有所增加。
与此同时,中国资本金融市场也受到国际资本青睐。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如果不考虑到期兑付的因素,今年上半年外资净买入境内债券近790亿美元,扭转了去年净卖出的趋势。如果考虑到期兑付,外资已经连续两个月净增持境内债券,其中6月份净增持超过110亿美元。
作为外资机构参与中国A股市场的重要渠道,沪深港通北向资金今年大幅加仓。据Wind统计,截至7月28日收盘,今年以来北向资金净买入金额约2209.89亿元,远超去年全年的900.20亿元。自互联互通机制开通以来,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金额已达19455.86亿元。
富达国际全球首席投资官安德鲁·麦卡弗里近日表示,目前中国市场估值具有吸引力,所有行业的盈利修正等待触底回升,即将展开的半年报业绩期或会带来惊喜,而且中长线投资中国市场的利好因素仍保持稳健,但考虑到经济复苏状况不均,投资者也应保持谨慎。
更多利好还在持续释放。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强调,要多措并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会议提出,要支持有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改革开放先行先试。
记者也注意到,近期,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都对更大力度吸收外资等作出安排。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将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新体制,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商务部也提出,将出台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的政策。
在具体安排上,一批政策举措有望出台,包括研究制定更大力度吸引外资的综合性政策,进一步优化公平竞争环境,畅通创新要素流动,促进内资外资企业务实合作;推动继续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市场准入;修订《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进一步放宽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限制等。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认为,当前外部形势复杂,经济复苏、供应链重构具有不确定性,一些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有效发挥中国经济自身优势,同时通过链接外部市场和资源,来稳定和增强中国经济在全球发展中的位置和动力,提高中国经济的发展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