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婚何以渐普遍

才疏学浅

  羊城晚报记者 高焓

  登记结婚的新人数量不断减少不是新鲜事,但每当有数据发布,总能再度冲上热搜――近日,我国结婚人数持续减少的话题又“热”了。

  据《中国统计年鉴2023》,2022年我国初婚人数为1051.76万人,比2021年(1157.8万人)减少了106.04万人,下降9.16%。其实,初婚人数自2013年达到2385.96万人的高峰后,便逐年走低。

  结婚的人数减少了,同时初婚者的年龄增加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从1980年至2020年,全国平均初婚年龄为24.33岁,其中2000年为24.21岁、2010年为24.89岁、2020年为28.67岁,最近十年间增加了3.78岁,远高于上一个十年。

  一降一升间反映了什么?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近日,记者就相关话题,采访了婚姻领域的专家与“90后”市民。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分省份来看,去年广东初婚人数达96.88万人,居全国第一。

  婚,怎么看?

  “结婚能给我带来什么?”记者在采访时,不时被反问。这一问题的背后,不乏年轻人对责任、事业和未来的思考。

  “我自己还不够稳定,如果结婚就需要考虑对方,责任太大了。”来自江苏的刘女士是一名“95后”,研究生毕业后留粤工作已两年。她说,如果遇到合适的人,她并不抗拒恋爱,但尚未考虑结婚。在她看来,未来充满不确定性,“我暂时还没有想好自己以后要和什么样的人一起生活。”

  同样,对1999年出生的霍先生而言,婚姻首先意味着“责任”二字。来自潮汕地区的他已在广州工作两年,目前单身。从他的角度,如果考虑结婚,第一道关卡是房价。此外,想到婚后不仅要经营小家庭,还要照顾双方父母,这份压力也让24岁的他感到有些重,“想想就觉得累”。

晚婚何以渐普遍

  有人还在婚恋的门外犹豫,也有人已牵着爱人的手迈入婚姻殿堂。

  “90后”王女士认为,多一个人同吃同住、分享喜怒哀乐,还可以共同承担生活成本,这些都是婚姻带来的收获。对于会否担心被家庭责任“束缚”,她坦言,无论照顾父母还是养育子女,只要夫妻双方达成共识,其实彼此都是对方的助力。“我照顾他父母,他也会照顾我父母,这是双方的,不存在增加负担,除非另一方毫无担当。”

  在育儿问题上,初为人母的王女士表示,最重要的是夫妻达成默契、做好准备。“对我来说,养育孩子虽然有负担,但也有快乐,这是我思考后作出的决定。”至于走亲戚,她说,就是逢年过节时打个招呼的事儿,平时最重要的是过好小家庭的日子。

  婚,怎样结?

  对于正在备婚的年轻情侣来说,生儿育女或许还有些时日,婚礼却近在眼前。小到接亲迎亲游戏设计,大到宴请亲友选定酒店,其中有诸多事项不仅需要夫妻双方协商,更涉及双方家庭的磨合。

  来广东打拼多年,吴女士和爱人在2017年领证结婚。回忆起在丈夫老家举办的婚礼,吴女士调侃道:“三天婚假,教你认清婚姻的不易。”她记得,婚礼的前期策划基本上交由长辈操办,自己和丈夫婚假第一天才折腾回家,第二天紧锣密鼓办婚礼,第三天就要回广州准备上班。之后,吴女士是利用“十一”假期回家办了回门宴。

  仓促举办的婚礼符合心中的预期吗?吴女士说:“回老家办婚礼也就是给亲戚朋友看,只能降低期待,自己的感受反倒不重要了。”在她看来,若是婚假能够延长,她更想旅行结婚,有更多时间享受甜蜜时刻。

  广东外来人口众多,不少“打工人”反映,三天婚假难以满足回乡办婚礼的诉求。近日,深圳市人社局回应网友“婚假延长至15天”的呼吁时称,将积极向广东省人社厅建议。

  不过,与其他省份相比,广东居民似乎对婚姻有着更高的热情。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共办理结婚登记57.31万对,初婚人数达96.88万人,居全国首位,也是全国唯一登记数量超50万对的省份。

  婚,催不催?

  或许不少到了适婚年龄的未婚族都曾遇到父母和其他长辈的催婚,“上一辈”是否都是同样的声音呢?

  广东省粤台婚姻家庭服务中心理事长陈婉玲指出,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推迟结婚的现象在全球相对发达的地区日渐普遍。“大家并不一定需要寻找伴侣来满足情感需求,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家可以通过更多元的方式寻找‘代餐’。”

  陈婉玲从事婚姻家庭研究近40年。她表示,在她这一辈,还不时听到一见钟情的故事,这对现在的年轻人而言却仿佛成了件稀罕事;如今的年轻人,经由相亲等方式遇到“意中人”的概率不高,反而是通过互联网更有机会遇到“看对眼”的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人见多识广,对婚恋、对未来更有主见了。”

  今年5月,广州市天河区结婚登记户外颁证点举办了一场集体颁证仪式,天河区昌乐小学校长郑蕙为新人们送上祝福。郑蕙一家曾获评全国“最美家庭”,今年,郑蕙的儿子与相识六年的女友步入婚姻殿堂。她感叹,两个孩子能走到一起,最重要的是理念投契。作为家长,郑蕙认为,父母要尊重子女的婚姻选择,要相信孩子们经过磨合,对于两人相处、结婚时机、生育观念等都会有自己的判断,即使父母和子女可能会有观念分歧,也要尊重孩子们的选择,“这些选择都来自于他们对彼此的学习。”

  婚姻中的学习不仅关乎夫妻关系,也事关未来的子女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的郑蕙对此深有感触。她表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亲子关系密不可分,如何处理夫妻矛盾、父母如何更好地和孩子互动等都需要花精力学习。“在家长学校,我们希望通过系列课程,能够让孩子的父母学习彼此的闪光点,再为孩子营造充满爱意的家庭环境,助力亲子互动。”她说。


(责任编辑 :王璐瑶)